武汉多戈科技有限公司

28

2022

-

06

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丨被动式节能新材料


●  第一部分  建筑碳减排政策方针

2022年6月17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

其中(第十条)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明确要求:

 

1.优化城镇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建筑总规模,加强建筑拆建管理,多措并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2.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使用绿色建材

 

3.推动北方地区建筑节能绿色改造与清洁取暖同步实施,优先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热、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

 

4.鼓励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等过程中同步实施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和微改造,推进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合理控制城市照明能耗。

 

5.大力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光储直柔一体化试点。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

 

●  第二部分  建筑碳减排的两种路径

 

 

推进城乡建筑协同增效,即减少建筑在建造及运行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

 

而减少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不论是在生产阶段还是运营阶段,都可以从两个路径有效的入手:设计实施路径材料路径

 

在设计实施路径上:

1、可通过优化建筑的整体结构设计,对建筑赋予优异的节能性能,减少建筑的采暖制冷及照明所需的电力消耗,最大程度的依赖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热源、冷源及光线。

2、可优化建筑的建设施工周期。通过科学化的管理与协调,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减少施工周期中对各种资源的消息。

3、可以因地制宜的对建筑赋予可再生能源的补充或者替代功能,如光伏发电、地热采暖等。

 

提高各类建筑运营过程中其用电设备的有效转化率,也是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

 

在新材料路径上:

1、建筑材料的低碳化。建筑材料的低碳化,主要是指使用生产过程中可相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替代性材料。如炉渣混凝土、稻壳灰混凝土等。

2、建筑材料的轻量化。如植物基聚氨酯泡沫板、轻质加气砖等新材料,在达到建筑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能大幅减少原材料的消耗。

3、建筑材料的高性能化。所谓的建筑材料高性能化,是指为建筑材料赋予更优异的功能,特别是在对建筑的节能减排方面。如反射隔热性能更强的建筑涂料,或者保温性能更强的中空玻璃等。

 

根据住建部于2022年4月1日强制执行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所规定,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衡量建筑节能的主要指标;而对维护结构热工性能影响最大的建筑结构部位,则是其外墙与屋顶部位。

在此情形下,高性能的反射隔热涂料,可视为最重要的建筑碳减排新材料。

 

●  第三部分  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涂层解决方案

多戈科技推出的高性能反射隔热涂层,是绿色建材发展理念的完美践行。

多戈科技的Duogetech®- 50 反射隔热涂层,能反射89%的太阳光热量,阻止建筑围护结构的温度上升,从根源上阻断热量向建筑内部的传递。

多戈科技的Duogetech®-70 纳米陶瓷内墙涂层, 能大幅降低墙体传热系数,提高建筑节能率。其导热系数低至0.13W/m·K,作为内墙涂料时,在发挥完美的装饰效果时,亦能有效减缓热传导。

多戈科技的碳中和被动节能技术,能极大提高建筑隔热保温性能,大幅减少建筑主动向外的能源需求,对于建筑制冷所消耗的电量,其节能率在25%-37%之间。

在应对采暖季的保暖需求时,由于其内墙涂料的低导热性,亦可贡献15%以上的节能率。

 

●  第四部分  绿色建筑节能材料应用案例

建筑领域碳中和目标的达成过程,也是建筑材料不断低碳创行的过程。

例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中德生态科技小镇产业园区的绿色建材应用案例:

 

 

“当最低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的时候,这些建筑就像是‘保温瓶’,夏天隔热,冬天保温,能耗还更低。” 园区物业经理介绍,该产业园区的采暖系统并未接入城市供暖管网。

 

园区一期工程中6万平方米为“超低能耗建筑”,应用了一系列绿色环保建材:建筑外墙使用了高效保温材料,大大提高建筑保温效果,降低了能耗。据统计,相比同等面积的普通建筑,该项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过1000吨。

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通知》。

 

通知指出,推广使用绿色低碳建材,是推进城乡建设的绿色发展,通过增加了绿色产品供给,引导绿色低碳生产和消费,全力服务“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建材已成为建材行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产业。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站删除。